【资料图】
在山东省淄博市,一起“包办入学”的诈骗案近日宣判,受害人周先生被骗的37.5万元现金成功追回,被告人贺某也得到了应有的惩处。此前,周先生为了能够让女儿上理想中的军校,受“有硬关系的能人”贺某蛊惑,不但花了近38万元的冤枉钱,而且耽误了孩子的报考工作。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一些不法分子瞄准考生和家长的需求,以“能人包办”为由编造骗局实施诈骗活动。这类诈骗害人不浅,应引起警惕。
所谓的“能人包办”,无外乎是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和考生因为分数不够又想上好大学的心理,通过花言巧语欺骗受害者的违法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在报考家长群中潜伏下来,分析定位某位家长,然后定点宣传“能人包办上大学”的成功案例,从而让锁定的家长心甘情愿地受其摆布。2022年,广东省佛山市的张先生就是被所谓的“能人”围猎,不但损失了几万元,而且还使孩子白白失去了本可以上名牌大学的机会。
这些骗局屡屡得逞的原因除了人性弱点外,还跟诈骗技巧以及不专业的自媒体推荐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现在年轻的家长具备基本的信息判断能力,不会轻易上当,但有时也抵挡不住骗子的精心设计。例如,有的骗子通过伪造与某著名高校校长的通话记录,打消家长的疑虑。
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一些家长之所以轻信骗子,还跟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误导有关系。有的人在直播中制造话题与矛盾,让家长对大学官网的信息半信半疑。从一些网络留言中可以看到,不少家长听信“潜规则”,心甘情愿付费,将孩子的命运交给他们,根本不去核查信息的真伪。
已经破获的案例说明,依赖“能人包办”往往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方面,在现代录取程序如此严格的背景下,录取工作已经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是一个由不同部门组成的系统。即使“能人”能够找到某位参与人员,也不能保证最终被录取。另一方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录取侥幸通过,却也为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埋下隐患。一旦东窗事发,代价巨大。
没有不切实际的贪念,可能就没有非法的“能人包办”。当家长得知孩子的分数后,就应该第一时间去咨询高中老师,而不是舍近求远。高中老师跟孩子朝夕相处,最了解孩子的情况,相信他们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同时,家长也需要提升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尤其要警惕那些能够给孩子带来过高收益的话术。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偷奸耍滑根本没有好结果。
对待骗局,家长还要有依法维权意识。第一,需要保护好所有和犯罪分子沟通的相关信息,作为警方侦查破案的线索和证据;第二,不要马上和犯罪分子决裂,而应该和他保持联系,让警察来定位其所在的地方,从而为抓捕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应该第一时间报案,使公安能够及时立案,收集证据,查清案情。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12日第2版
作者:聂书江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