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

劳动教育不能简化为劳动体验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3-04-10 08:10:36 分享至:

应以价值观塑造为基石,有所侧重和取舍(副题)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资料图片)

由是,各地中小学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因地制宜,开设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种菜做饭学农活儿,木工花艺做公益,在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艺社团活动之外,孩子们又有了崭新的成长体验,各具特色,不亦乐乎。

整体而言,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可圈可点。当然,囿于认知差异或条件限制,有些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尚有不足之处,有些学校多多少少还存在着走过场、形式主义的现象。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为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价值观塑造、生活能力养成和公共意识培育3个方面,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价值观塑造方面。人的天性是贪图安逸享乐的,吃苦悖逆人性,没有人天生热爱劳动。人类辛勤劳作,除极少数是因为兴趣驱使而对某项工作坚持不懈之外,大多人是基于压力和责任。

所以,试图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们爱上劳动,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因此,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应侧重于价值观塑造,主要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劳动,感受劳动,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果实。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而为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从而树立起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和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待其长大成人,能够直面坚硬生活,不逃避责任,不拈轻怕重,不好逸恶劳,不做啃老族。

生活能力养成方面。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共设置了10个任务群,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部分。于中小学生当下成长和长远发展来看,10个任务群的价值大小不一,譬如生产劳动部分涉及到的一些劳动场景,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接触不到,实际应用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学校基于课程要求,偶尔安排他们实践操练一次,往往也是浅尝辄止,孩子们当时觉得新鲜好玩,过后很快抛诸九霄云外。

相较而言,日常生活劳动部分实际意义更大一些,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任务群,和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结合甚为紧密。通过此类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孩子们打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养成自理能力。

当然,生活劳动教育最好是在家庭之中常态化进行。譬如,每周让孩子做一顿饭,从菜市场讨价还价买菜开始,择菜淘米到烧煮烹炸,各种手忙脚乱,感受自然深刻。多做几次,养成习惯,孩子们在掌握生活本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务劳动的琐碎与不易。同理心之下,自然而然对父母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至少,今后遇到饭菜不合口味,不会再那么任性的闹情绪甩脸子。

还有,现在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喜欢包办一切,导致不少孩子的少年阶段只有学习,没有生活,人生单薄且枯燥。日常生活劳动尤其是家务劳动,能够让他们在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中,感受到生活情趣,其中也有一些心理按摩和压力缓释的作用。

公共意识培育方面。服务性劳动部分中,有一个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任务群,很有意义。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一些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和家庭环境中走出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对真实复杂的社会提前有一些近距离的感知认知;而且,从全人教育角度来说,这也补上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这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公共意识和利他精神,帮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模式,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应该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但是,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一线的校长老师,必须有一个清醒认识,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化为劳动体验课或趣味劳动课,更不能把劳动教育搞成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延伸,热衷于各种形式创新,搞了很多花样,让学生们从课堂和题海中暂时性解脱出来,大家玩得也很嗨,可是,有趣好玩之外,却没有达到劳动教育的应有效果。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变形走样的“劳动教育”,也应辩证看待。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11岁的女儿不想读书,爸爸就带她在烈日下挖藕体验生活不易,4个小时晒下来,女儿脸晒到脱皮,父亲虽然心疼,可是觉得效果很好,因为事后孩子表示要好好读书了。类似新闻还有很多,大都是孩子读书不努力,家长有意给孩子一点苦头吃吃,让孩子长长记性。

这种教育方式当然没有错,只是,这属于惩戒教育,不是劳动教育。甚至,这可以说是对劳动的一种异化应用,对促进孩子学习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会在孩子心中埋下看低体力劳动的种子。

最后,笔者想说明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本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劳动内容,并且,这既是智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他们必须认真对待。(陆建国)

(作者为教育研究者)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